鹅不食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0年冬天的第一个节气立冬要会藏 [复制链接]

1#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你问我何时归故里,我想大约在冬季。”

那些约定、期许、相逢、幸福,都在冬季。

而今日,年11月7日7时14分,冬来了。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

立冬,四立之一立冬在古代社会可是个重要的节日,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皇帝有出郊迎冬的仪式,并赐群臣冬衣,抚恤孤寡,以安社稷。

追根溯源,万物收藏习惯上,我国民间常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追根溯源,《广韵》中有:“立,行立”,《礼记·曲礼》有:“立必正方”,《易经·恒》中有:“君子以立不易方”。可见,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

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意思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粮入仓,菜入窖”,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了。

立冬,冬天里的“小阳春”立冬之后,繁华落尽,视野所及,一片萧索。立冬时节,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上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是太冷。

晴朗无风之时,还有一种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

天地显得格外干净,呈现出一种简单、凄凉的美。

01立冬物候

古代,人们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水始冰丨水面初凝,散在地开始出现很薄的冰,但是这个冰不会非常的坚实,也不会非常的厚。

地始冻丨土气凝寒,未至于坼。这个时候土地都已经因为缺水与冻缩而开始龟裂。

雉入大水为蜃丨蜃为蜃景象的海市蜃楼,在智识与意识期,人们对于慧识中定义的物相与质象的互化难以解析把握,所以就产生了众多的关于“雉入大水为蜃”的讨论和争辩。

02立冬习俗:补冬进行时

绍兴酿黄酒,河南江苏迎冬泳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

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

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河南、江苏、浙江一带民间还有用各种香草、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的活动,称为“扫疥”,以求治愈疾病,保证身体健康过冬。

后来,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立冬之日,多地举行冬泳活动,以此迎接冬天的到来。

倭瓜、饺子、涮羊肉就是“进补、驱寒”的主旋律冬季草木凋零,万物闭藏,人的饮食养生也进入“藏”的阶段,即进补。俗话说:“冬天进补,春天打虎。”“补”是冬季食俗一大特点。

在北方,尤其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立冬讲究吃饺子。

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立冬是秋冬之交,所以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有的地方立冬有吃南瓜或软枣的风俗,在天津河东“老天津卫”聚居地,人们吃倭瓜馅的饺子。

在清代宫廷,立冬的规矩是吃涮羊肉,后来民间也热衷此道。

北京铜锅,汤底澄清,只需加入姜片、葱段等。炭火烧得锅里清汤滚热,拿着筷子夹着红白相间、薄而不散的羊肉片,在汤里这么一涮,肉色一白就放在冷的麻酱料里那么一蘸,入口即化,酱香肉香合二为一。

立冬意味着进入寒冷的季节,人们倾向进食可以驱寒的食物。

在台湾,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羊肉性温热,常吃容易上火,中医讲究“热则寒之”的食疗方法。

因此,吃羊肉时要搭配凉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凉、解毒、去火的作用。

闽中熬草根,漳州舂交冬糍立冬,闽中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

草根品种众多,配方也多种多样,但都躲不开补肾、健胃、强腰膝的功能。

这一天,漳州的乡村人家要舂“交冬糍”庆祝好收成。

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韧韧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细细地揉成团;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细细的,与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糍粑滚入白糖花生粉,摆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时用筷子一口气串上几粒,就像拨浪鼓,所以也叫“拨浪糍”,漳州本地人将做好“交冬糍”,敬一敬土地神,感谢他慷慨给予。

立冬食蔗齿不痛

在广东的潮汕地区,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

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03立冬养生:保暖不停止

养生话题说不尽,每个节气都有专属的一些养生重点,小编整理了一部分立冬时节的养生重心,来看看吧!

注意防寒保暖:入冬以来,早晚温差较大,特别需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要注意背、足的保暖。

中医认为,人的背部是身之表,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所行之处,风寒易从背部入侵肌体。所以一旦受寒,就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或陈疾复发、加重等现象。

睡前热水泡脚:俗语“寒从足底生”,足为人体最远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而足底穴位与内脏关系密切,如果足部受凉,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等疾患。

医生建议,平时可多活动脚部,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睡前用热水泡脚,能消除疲劳、御寒防冻,促进睡眠。

外出晒晒太阳:冬天晒晒太阳,使人浑身舒适,也是很好的保健良方,冬日里的阳光也有别于夏天的阳光,舒适和温暖的“小阳春”值得享受。

日光中还可使皮肤组织受到温热的良性刺激,促使表皮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活跃细胞新陈代谢,改善皮肤组织营养状况,同时还可预防感冒。

晚上睡前喝口水,防卒中:在凌晨4时至6时的时间内,机体血管内血脂比较高,血液流动比较慢,是中风的高发时段。

特别是中老年人不想夜间起床而控制少喝水或不喝水,造成夜间血管黏稠度升高,很容易出意外,所以在立冬时节,特别注意睡前喝水,也控制不喝太多,以防水肿。

04结语

春去秋来,转眼又到了11月,今年的立冬,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别样的意义和期待,日益增长的确诊数量提醒了我们注意安全,更提醒了我们珍惜国内相对稳定的现状。

时节有冷暖,处处皆有清欢,愿你我平安度过,一直向前,一路相伴。

#今日立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