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不食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道传奇接骨医生师从ldquo蜈蚣 [复制链接]

1#

接骨医生师从“蜈蚣”

相传,哈尼族有个著名的接骨医生,他自采自制的接骨药方,医治骨折每每都有意想不到的疗效。有趣的是,这接骨医术并非出于祖传,而是“师从蜈蚣”。一天,这位医生在大树下休息,突然看到一条20多厘米长的大蜈蚣爬过来,他担心蜈蚣咬伤自己,便拔出长刀砍下去,将蜈蚣斩成了两截。过了一会儿,另一条大蜈蚣爬过来,绕着尸体转了转,用嘴触了一下,便匆忙往草丛里爬去了。这位哈尼族医生很好奇,躲在一旁仔细地观看。不一会,这条大蜈蚣嘴里噙着一片嫩绿的叶子又爬回来了,它先把两截蜈蚣尸体连在一起,然后将嫩叶咬碎后覆盖在连接处,大约过了半个时辰,那条被斩断成两段的蜈蚣竟然又长在了一起,身体还慢慢地蠕动了几下。这位哈尼族医生认出这种叶子,就是身旁一种细藤上的叶子,没想到居然有接骨的功效,于是,他采了一大包背回山寨。次日,他抓来一只公鸡,折断其腿,然后将这叶子捣碎敷在鸡腿上,并包扎好。过了三天解开一看,鸡腿竟然接好了。这位哈尼族医生将这种草药命为“接骨草”。接骨草,属忍冬科藤本植物,枝、叶可入药,有祛风湿、行血等功效,能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筋脉不利,是一种接骨良药。“鹅不食草”的传说相传,过去有一个农家孩子,自幼患鼻炎,常年鼻塞流*脓鼻涕。孩子家里养了一群鹅,一天,他赶着鹅群到山边吃草,饿坏了的鹅群见草就吃,惟独一种又鲜又嫩的青草,却一口都不吃。小孩觉得很奇怪,用竹竿把鹅群赶到那种青草旁,鹅群低头闻闻就跑开了,小孩感到更加好奇,拔了一株草闻了一会,忽然小孩觉得鼻头发痒,连打了几个喷嚏,鼻子顿时通了,此后也没有再鼻塞、流脓涕了。同村几个患鼻炎的孩子,也试着用这种青草塞鼻,都很快治愈。从此,这种草的功效逐渐传开,因为鹅不肯吃这种草,人们就给它取名“鹅不食草”。鹅不食草是菊科植物石胡荽的干燥全草,性辛、温,归肺、肝经,具有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解*作用。鹅不食草最长于通鼻窍,主要用于风寒感冒而见鼻塞、流涕、头痛者,可与细辛、白芷、苍耳子等药配伍,即苍耳子散。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鼻炎,包括急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将鹅不食草研成细粉吸入鼻孔,每日数次;或用棉花浸湿拧干后,包药粉少许,卷成细条塞鼻,20-30分钟后取出,每日1次;或制成油膏纱条,放置鼻腔内,1小时后取出。用药后除有喷嚏、流泪、流涕外,没有其他不良反应。两宰相与马齿苋两宰相是唐宪宗李纯时期的宰相兼大诗人武元衡和宰相兼良医李绛。话说安史之乱后,各地藩镇割据,拒不缴获赋税。宪宗刚即位时,西川节度使韦皋病逝,将领乘机叛乱。考虑到西川是国家*事重地,宪宗决定派宰相武元衡为西川节度使,平定叛乱。不料武元衡到任后不久,时值炎夏,他的胫骨上却生了个臁疮,病情反复,以致瘙痒发热,肌肉腐烂,脓血淋漓,把他折磨得痛楚不堪,神疲恍惚,食欲减退。一天,武元衡正闷闷不乐地坐着,一位新来的小吏问道:“您如此苦闷,莫非染恙于身?”武元衡便把病况说了。小吏一听,即刻说道:“下官倒有一方,专治多年恶疮,即便顽恶疮疡,不过几次便可治愈,您不妨一试。”“方药为何?快快道来。”小吏答:“方也简单,采些鲜马齿苋,捣烂敷在疮口,每日换药就成。马齿苋遍地生长,可食用,亦有清热解*,散血消肿之药性。”武元衡非常高兴,如法用了几次,臁疮果然就渐渐痊愈了。后来,对岐*素有研究,也是宰相的李绛听说了此事,便把它载入其所著的医学专著《兵部手集方》中,流传下来。再后来,到了明代,医药大家李时珍据此把马齿苋“清热解*,攻血消肿”之功效写入《本草纲目》中。延伸阅读中医医案——张从正,中医中的*老邪开创心理疗法的先河,超经典建议你看看医保有5不保,这些费用都不能报销,看病要留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